虽不能“速成”,但必需“加快”
今年以来,衡阳市城市面貌的改善十分明显。整洁的道路、盛开的鲜花、顺畅的交通……给市民生活的环境带来了明显的改善。在优美环境的熏陶下,随地吐痰、乱扔垃圾、机动车和行人互不相让等不文明现象也有所减少。这再次说明,文明是城市之魂,市民的文明素质提高,就是城市文明的提升。
自从全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动员大会以来,我们的学校在开展各种活动,共同营造“小手拉大手,创建文明城市在你我”、“争做文明人,共创幸福城”的浓厚气氛。
我们的机关在进行“文明创建大擂台”PK,展示创建风貌,引市民纷纷点赞。
我们通过户外公益广告、建筑工地围挡、文明用餐提示、电话短信铃声等各种形式和载体,在全社会营造浓厚创建氛围。
各街道、社区积极利用沿街商铺电子显示屏、社区宣传栏、横幅板报等开展文明创建宣传,通过影像动画、图片文字等形式,让群众接收文明教育;各级相关单位和部门利用“5.29”生育关怀日、“六一”儿童节、“6.25”人大代表服务日、“6.29”国际禁毒日、“七一”建党节等特定时节,深入基层开展文明创建宣传活动,切实提高居民群众的知晓率、参与率、支持率和满意率。
环卫局加大文明样板路创建力度,保障人员设备和经费投入,现已初显效果;住建局积极联系协调市相关部门开展地下管网整顿,余德堂、“九层楼”等去年的“涝点”,今年安然度过“端午水”;卫生局组织对雁峰广场周边非法行医行为予以取缔,肃清就医环境,老百姓拍手称快;各街道、乡镇组织对辖区乱搭乱建、乱摆乱设、乱丢乱扔等不文明行为进行规范,取得一定成效。
文明创建工作,各方面都在共同努力。然而,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,更重要的是具体地体现在每个市民身上。衡阳人有句俗话:“久住高坡不嫌陡。”人们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久了,渐渐地麻木了,一些不良习惯,也就日益根深蒂固起来,要一下子革除,还真有难度。比如“衡阳式横马路”、不习惯排队、随地吐痰、乱扔垃圾等等。有许多不文明现象,在很早以前都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日常行为。我们正处在快速城镇化的历史阶段,无论是城市的物质基础,还是市民的文明程度,显然不能苛求城市文明的“速成”。
城市文明的形成,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不能速成。但是,衡阳要怎样做,才不愧于“雁城”之雅称?不愧于历史文化名城?不愧于湖南的第二大城市?确实也是到了应该“加快”的时候了。在城市中,文化因素不断积累,生活形态不断变化,自我认识不断升华,人的文明程度带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。正因为如此,我们必须将提高市民整体文明程度放在与建设美好城市、完善城市功能同等重要的位置,形成文明习俗,培养文明市民。我们不仅需要对看得见的城市建筑、道路、绿化等硬件方面继续加大投入,也需要持之以恒地提高市民文明程度,引导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。点点滴滴日常“小节”的培养,正是城市文明具体养成的过程。垃圾入箱、排队乘车、扶老携幼,虽是举手之劳,“小事”一桩,却能在点滴之间,区分出一个人文明素养的高低,窥视出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程度。真正的城市文明,往往就在有没有人闯红灯、是不是习惯排队等细节里体现。同理,种种不文明行为破坏城市文明,败坏社会风气,负面效益不可小觑,理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纠正。
城市环境可以在短期内改善,社会文明却必须长期养成。文明习俗的养成,需要整个社会更多的耐心、恒心,也需要政府和市民更大的决心、信心。